中国洲际导弹大进步!世界领先,东风31AG到底有多猛?
看到咱们东风31AG洲际导弹以“裸弹”形态登上央视新闻,说实话,挺提气的。
所谓“裸弹”,就是没有覆盖伪装网或者运输筒,大大方方地把弹体结构展示出来。
这种做法在军事领域相当罕见,背后的潜台词很清晰:咱们在这块技术上信心十足,不怕别人看,也不担心所谓的技术参数被反向推演。
这种坦然,往往意味着咱手头上有了更硬气的“底牌”,新一代的战略打击力量很可能已经在路上了,甚至接近成熟。
这不,国外媒体近期的报道里,“东风51”和“东风56”这两个代号就被频频提及,被认为是咱们下一代洲际导弹的代表作。
聊新一代之前,得先说说“老将”东风31这一脉相承的发展。
咱最早的洲际导弹家族是东风5系列,打是打得远,带核弹头也多,优点突出。
但它的“短板”也明显得很——用液体燃料,体积庞大得像定海神针,只能固定部署在发射井里。
这就带来个大问题:机动性几乎没有,战略位置相对固定,在现代战争侦察手段下,生存能力很让人捏把汗。
看看老对手美国和俄罗斯(前苏联)的洲际导弹发展史,无论是美国后来的“民兵”还是苏联大名鼎鼎的SS-18“撒旦”、SS-20“先锋”,早就把机动部署玩得炉火纯青了,要么藏在大卡车上四处跑(公路机动),要么藏进火车里在铁轨上神出鬼没(铁路机动)。
为了追平这个差距,咱们东风31的研发也就提上了日程。
东风31基本型在九十年代末期试验成功,赶上了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风光亮相。
但那时候,它还只能算是个“毛胚房”。
射程呢,大约8000公里左右,算是跨进了洲际导弹的门槛,但覆盖全球关键目标还不够;发射车等整个支持系统也不够完善,使用起来部队反馈说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
进入新世纪后,围绕着东风31本体和它的“座驾”——机动发射车,展开了全方位的升级。
到了2009年国庆阅兵,亮相的就是改进版东风31A了。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配套的车子,换成了八轮大越野卡车底盘,越野能力和整体机动性上了一个大台阶。
不过,这时的东风31A,还没进化到完全体。
真正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是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的东风31AG。
它是整个东风31家族里最新的深度改进型号。
公开报道显示,它的最大射程一下跃升到了12000公里,真正具备了全球覆盖的战略威慑力。
而且,它完全采用公路机动部署,中国广阔的大地就是它的藏身之所,生存能力极大增强。
更给力的实锤出现在2024年9月25日,一次全射程试验中,东风31AG从西北内陆直扑南太平洋公海指定区域,飞行轨迹被外媒测算超过11700公里,这充分验证了12000公里射程的数据是扎扎实实的,毫无水分可言。
这次央视罕见地以“裸弹”形式高调报道东风31AG,信号再明显不过——技术成熟、性能可靠、部署到位。
一般情况下,谁会把自己看家宝贝的“素颜照”放出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能:一是技术已经足够领先,不怕你看也追不上;二是更厉害的新家伙即将登场,老将可以适当露露脸,为新秀腾位置或者作证明。
从各国军事装备发展规律看,后者通常是主要因素。
这也恰好与近期国外媒体热议的中国新一代洲际导弹发展相呼应。
他们提到的主要是两款:东风51和东风56。
根据国外这些军事观察家的推测和分析(注意,这些都是推测,官方并未证实),东风51很可能是东风41理念的超级升级版,继续采用公路机动方式。
想象空间在于射程可能突破15000公里,携带的分导式核弹头数量可能超过10个。
更关键的是据传它会采用所谓的“外层空间小变轨”技术,简单说就是在太空飞行阶段能进行不易察觉的细微轨道调整。
这招极其厉害,能有效延迟对手预警卫星和雷达的发现时间,大大缩短对方的反应窗口,极大提升了突防和实战打击效能。
至于东风56,国外媒体那边就有点神秘兮兮、众说纷纭了,版本差异还挺大。
有说是潜射型的,有说是机动能力更强的固体燃料井基导弹(提升反应速度的另一种思路),也有说采用更激进技术方案的。
总而言之,它的定位和具体形态,目前外界猜测居多,可信度难以统一评判。
必须再次强调,关于东风51和东风56的存在、性能参数,都属于国外媒体或分析机构的猜测报道,咱们自己官方并未发布任何权威信息,大家了解时得有个数,当传闻看就好。
目前,解放军火箭军真正在役、扛起共和国核盾牌大梁的洲际导弹主力,依然是久经考验的东风31系列(包括最新的AG型)和另一款“明星”产品——东风41洲际导弹。
有意思的是,就在报道东风31AG的同时期,央视也对东风41做了公开报道。
东风41同样采用强大的八轮越野卡车平台,实现了全国域的战略机动。
其最大射程达到14000公里,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无死角。
它的核心技术亮点在于采用了复合制导系统——捷联惯性制导确保了自主基准导航的可靠性;星导(卫星导航,如北斗)提升了远程打击精度;光纤陀螺让制导系统更轻便精准;再配合天文导航进行校准辅助。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它具备了极高的命中精度和超强的抗干扰能力。
东风41在2019年阅兵上首次公开展示时就惊艳世界,以其发展成熟度来看,后续出现东风41A、东风41B等升级型号,也是顺理成章、符合装备发展规律的期待。
环顾全球,对比才更能看出真章。
在咱们东风系列稳步推进、新型号呼之欲出的背景下,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传统核大国,在新一代陆基洲际导弹的发展道路上,却走得磕磕绊绊。
美国现役陆基核力量的中坚是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民兵-3”,海基则依赖“三叉戟”D5潜射导弹。
他们规划的下一代陆基洲际核导弹项目叫“哨兵”(LGM-35A Sentinel),目标是射程超13000公里,能带10个分弹头。
然而,这个项目的进展实在难言顺利,遇到了包括技术集成困难、成本失控在内的巨大瓶颈。
原定2029年服役的目标,已经被推迟到了2036年,整整七年!这不仅仅是“哨兵”一个项目的问题。
近些年,美军的多项新型武器研发计划,从E-7“楔尾鹰”预警机替代项目、到新一代FFG(X)“星座”级护卫舰,再到陆军的新型M10轻型坦克,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延期、预算超标甚至被迫暂停调整。
这种装备发展的“延迟症”似乎成了美国陆海空三军的普遍现象。
俄罗斯的情况也不乐观。
自2023年以来,其主力陆基洲际导弹RS-24“亚尔斯”(采用机动发射模式)接连曝出发射失败的消息,三年内公开的有据可查的失败就有三次。
更引人关注的是2024年9月22日,其寄予厚望、被誉为新“撒旦”的下一代井基重型洲际导弹RS-28“萨尔马特”,在位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一个发射井内发生了剧烈爆炸。
无论爆炸原因最终如何认定(可能是试验失败也可能是贮存维护事故),这起事件都暴露出俄罗斯在战略武器维护保障和新一代洲际导弹可靠性方面,也存在着相当严峻的挑战。
如此看来,在未来十年,也就是2030年代,谁家的新一代洲际导弹能率先成熟部署、形成可靠有效的战略威慑力,独占鳌头?这场关乎全球战略平衡的大国“重锤竞赛”,目前看变数多多,远没有定论。
美俄面临着各自的技术和保障难题,而中国正以稳定高效的步伐发展自己的新一代核反击能力。
东风31AG的“裸妆自信秀”,或许正是这股力量初露锋芒的冰山一角。
东风快递的故事,可远不止这些,更多关于中国火箭军如何一步一个脚印铸造大国剑盾的篇章,还在书写之中。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a>
- FPG外汇:创新科技支持,优化用户交易体验
- 千元硬刚万元表!国产机械表三大黑科技打破精度天花板
- 歼20S正式加入空军队伍,双座设计引发美媒称赞
- 特朗普一句话,泰柬冲突瞬间停火,难道真怕失去美国市场?
- 俄阿关系紧张,经济贸易下滑,军心动荡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