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起义,谁给孔从洲当副手成难题,毛主席:韩先楚的老班长在哪
1945年7月17日,一支3万人的部队突然反水,冲破重围,跑到解放区投奔,而就在两个月前,他们还穿着国民党38军的军装在中条山血战日本侵略者。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叛变”?为何一支抗日主力会在胜利前夜自我瓦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信仰抉择?读完这段历史,也许你对战争、政治、军事这些大词会有全新的理解。
当年,蒋介石视西安事变参与者为眼中钉,给38军断粮断补,还秘密把原军长赵寿山、孙蔚如调走,换上亲信张耀明“整治”部队。新的“军长”一上任,就开始打压进步军官,连底气也不够硬,结果17师忍无可忍,公开宣布起义。他们一边嘴里喊着“保家卫国”,一边又对蒋介石的铁腕手段恨之入骨。究竟是忠诚于国旗,还是忠诚于信仰?就在洛宁那片黄土地上,答案悄然浮出水面。
要理清这些军人的抉择,就像剥洋葱:先是他们在西安事变后的被动分化,再是抗日战场上鲜血淋淋的战绩。有人说,38军替国捐躯,凭什么被内部算计?也有人辩解,政治是政治,军队不能自带意见。普通老百姓听完,都摇头叹息:当兵就是一把枪,两大阵营让人难以投足份。河南洛宁的村民还记得,那天夜里炮火四起,他们以为是日军来袭,结果却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一场“觉醒”。
起义一度让人以为风暴平息,可和平不过是假象。蒋介石把38军改编为“整编第38师”,连带把55师降格成“整编第55旅”,并命孔从洲率部途中“缴械”,把起义将领一网打尽。反对者声称,这不过是借用“改编”之名,将异己一一铲除。忠于国民政府的官兵则抱怨:牵头打日寇,换来的是内部斗争浪费了所有精力。几轮“安抚”下来,不少参战老兵身体吐血、精神崩溃,却无力再做一声抗议。
就在各方都以为38师要彻底被消化掉时,命运急转直下。1946年5月15日,孔从洲带领55旅在巩县高调起义,打了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三个月后,177旅也加入反蒋阵营,17师、55旅合流在邯郸,正式组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这个重生的“38军”并非原地复活,而是新力量、新指挥、新信仰的集合体。以前的裂痕在这一刻被高压一并爆发,旧势力与新格局的矛盾推向了极点。
然而,热血与理想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战斗力。38军到山西曲沃集训时,渡河反攻豫西的命令像一口锅盖压下来。孔从洲和刘威诚虽然起义有功,但对解放军的打法一无所知,指挥陷入僵局;内部还有蒋派残余势力暗中破坏,分歧愈演愈烈。表面上军队整齐列队,暗中却有人暗地里算计。再加上黄河水涨,一旦行动失误,全军可能就要折在泥泞河滩。
用大白话说,这38军的戏码堪比连续剧。一会儿忠于国旗,一会儿宣誓投奔,一会儿又重整旗鼓,谁都看得晕头转向。你要说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也行,要批他们是机会主义者也无妨。但别忘了,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都需要兵;不管蒋介石还是毛泽东,都要人心。这些军官士兵,既是棋子,也是筹码。表面拼的是枪杆子,实际上拼的是你对哪边更中意?要不说,这场决裂里,最尴尬的还是那一帮被各种“改编”“整编”“替换”的士兵。
有人说38军起义是“对抗腐朽政权的英雄壮举”,也有人喊着“忘恩负义的叛国行为”。你站哪一边?是觉得他们背叛了誓言,还是兑现了信仰?到底是政治造就了军队,还是军队决定了政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热点资讯/a>
- 证监会难辞其咎!7月4日,今日面对的四大消息全面来袭!
- 退休后还能领失业保险金吗?政策条件与特殊情形全解析
- 印尼对美送大单,越南关税受压,东南亚国家灵活选边
- 手机任务赚钱是真的吗?这5个真实可提现的平台分享
- 微软的这部3A大作,竟有99.99%的人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