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31AG憋44年放大招!射程1万2千里,火箭军太平洋雷霆亮剑!
那天,太平洋深处,一个事先被精确告知了坐标的海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
它不是远洋巨轮,也不是深海探测器,而是一枚从中国本土呼啸而来、跨越了万里碧波的导弹弹头。
准确地说,是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的模拟弹头。
9月25日,这枚导弹从中国腹地拔地而起,划破长空,仅仅用了大约20分钟,就精准地命中了12000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目标海域。
这个举动,立刻在全球战略观察家的雷达图上亮起了一个高亮的信号点。
为啥?
因为这是44年来,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公海区域进行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而且,玩的就是实战化检验那一套,连弹头都是模拟的。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们不主动惹事,但谁也别想用核大棒吓唬我们,我们的底牌,亮给你看,而且明明白白。
想想看,44年啊,这时间跨度可不小。
当年,也就是1980年,中国第一次向太平洋试射东风-5洲际导弹,那阵仗和今天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时候,为了确保试验成功、特别是回收至关重要的数据舱,咱们几乎是拼凑了当时海军能拿得出手的所有家底——18艘各型舰船浩浩荡荡开赴大洋,场面壮观却也透着几分无奈和艰辛。
更惊险的是,美澳等国的飞机、军舰就在附近虎视眈眈,甚至有报道说他们的直升机差点就抢走了用于标记靶标区域的绿色染料桶。
那份紧张和压力,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海军力量,主要还是在家门口看家护院,远洋能力确实有限。
但这次呢?
场景完全不同了。
承担关键数据测量和回收任务的,主要就是“远望5号”航天测量船。
它安静地守候在预定海域,高效、精准地完成了任务。
甚至,连弹头本身都不用费力去打捞了——技术的进步让获取关键数据的方式变得更为简洁和可靠。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海军力量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近海防御”艰难起步,到如今具备强大的“远洋存在与控制”能力,这中间的跨越,是多少人默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这种远在万里之外的精确打击试验,想都不敢想。
说回这次的主角——东风-31AG。
这个名字在军迷圈里并不陌生,它不算是最新锐的型号,但它的本事,放到今天依然是一等一的硬核。
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就是那“一箭多星”的能力——它能携带多个分导式弹头(有说法是能带9个),这意味着一次发射,就能同时威胁多个战略目标,大大增加了敌方防御的难度和成本。
想象一下,一枚导弹升空后,在太空中释放出多个独立的、带着死亡使命的弹头,各自奔向不同的坐标,这场景本身就充满了威慑力。
其次,它的速度极其恐怖。
25马赫!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音速的25倍。
换算成更直观的理解,从咱们的海南岛发射,打到美国西海岸,可能也就是你喝杯咖啡、刷几条短视频的功夫。
这种速度带来的,不仅是打击的突然性,更让现有的反导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
拦截一个以二十几倍音速砸下来的物体,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更让对手头疼的是它的飞行轨迹。
东风-31AG采用了被称为“钱学森弹道”的先进技术。
简单说,它不像传统的弹道导弹那样,飞出大气层后沿着相对固定的抛物线飞行。
它在重返大气层前后,能够进行滑翔和机动变轨,飞行轨迹就像打水漂的石片一样,飘忽不定,难以预测。
这让地面或海上的反导雷达系统很难持续稳定地跟踪锁定它,拦截窗口变得极其短暂和不确定。
用网友的话说,这导弹“会拐弯”,想拦?
门儿都没有!
这次试射还有一个非常实战化的亮点,就是“无依托发射”。
啥意思?
就是导弹发射车不需要开到预设好的、经过精心加固的固定发射阵地。
这次演练中,发射车直接开进了一片看似普通的草地,停车、竖起导弹、点火发射,一气呵成,打完立刻转移。
这种“打了就跑”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导弹部队在战时的生存能力。
敌人想通过卫星侦察提前锁定我们的发射位置进行打击?
难度太大了。
这种机动性和隐蔽性,是战略核力量保持有效威慑的关键一环。
那么,为什么非要选择太平洋作为靶场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也很无奈——咱们国家的国土面积虽然辽阔,但东西跨度也不够一万两千公里啊!
要真正检验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和全程飞行性能,特别是模拟打击地球另一端的潜在目标,就必须往大洋深处打。
公海虽然法律上属于国际水域,但选择在那里进行导弹试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战略宣示意味,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国际政治风险和实际的操作风险。
44年前那次任务的艰辛,就是前车之鉴。
但这次,我们显然准备得更充分,应对得更从容。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时间线拉近一点,看看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几个常任理事国(美、俄、英、法)近期的洲际导弹试射情况,会发现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
好像从去年开始,大家都不太顺利。
美国的“民兵-3”洲际导弹,在试射中出现了问题,被迫在空中启动了自毁程序。
俄罗斯寄予厚望的“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在测试中也遭遇挫折,据说炸出了一个大坑。
英国的“三叉戟”潜射导弹更离谱,直接从潜艇里发射失败,栽回了海里。
只有法国的试射相对成功。
这么一看,东风-31AG这次近乎完美的“千里点穴”,就显得格外亮眼了。
这等于是在告诉世界:中国的核力量,不是纸老虎,是实打实的、随时能拉得出来、打得响、打得准的硬实力。
值班部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战备状态。
而且,咱们做事还讲究规矩,提前向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相关国家通报了导弹的预计落点区域和时间,履行了国际义务。
这种“光明正大”的威慑,反而让对手在专业层面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甚至可能私下里也得承认:这一手,玩得漂亮、专业。
从1980年到2024年,44年的光阴,中国战略火箭军(现在叫火箭军)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当年东风-5的射程大约是8000公里,为了保障那次试验,几乎动用了当时海军一半的主力驱逐舰。
而今天的东风-31AG,射程直接提升了50%,达到了12000公里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标准。
更惊人的是精度。
据说它的圆概率误差(CEP)可能只有100米左右。
100米是个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这相当于你站在北京,扔出一支飞镖,能精准地扎中上海某个小区里的一个井盖!
这种精度,对于核打击来说,意味着可以更有效地摧毁加固的军事目标,大大提升了打击效能。
支撑这些跨越的背后,是中国军工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攻关和生死突围。
固体燃料技术的成熟,让导弹可以长期储存于发射筒内,接到命令就能快速发射,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让一枚导弹变成多个难以拦截的致命威胁。
无依托发射能力,让导弹发射阵地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极大地提高了生存能力。
这些技术的突破,每一项都是硬核实力的体现。
有网友感慨,如果没有这些“镇国重器”在背后默默守护,我们哪能像现在这样,心无旁骛地搞经济建设,过安稳日子?
所以,东风-31AG这跨越12000公里的一飞,飞出的绝不仅仅是一枚导弹的轨迹。
它飞出了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底气,飞出了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高度可靠性和实战化水平,更飞出了过去四十多年里,几代中国人面对技术封锁和重重困难,咬牙追赶、奋力突围的那股子韧劲和不屈精神。
这12000公里的射程,不是为了炫耀肌肉,而是用一种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向某些可能心怀不轨的国家传递一个清晰无误的信号:中国热爱和平,绝不主动挑起事端,但若有谁胆敢按下核按钮,妄图对我们进行核讹诈甚至核打击,那么请放心,火箭军的“使命必达快递”,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精度,准确无误地“签收”到你家门口。
这份底气,这份克制(中国是五常中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手里有剑不用,和手里无剑,从来就不是一回事。
和平,永远需要实力来捍卫。
热点资讯/a>
- 证监会难辞其咎!7月4日,今日面对的四大消息全面来袭!
- 退休后还能领失业保险金吗?政策条件与特殊情形全解析
- 印尼对美送大单,越南关税受压,东南亚国家灵活选边
- 手机任务赚钱是真的吗?这5个真实可提现的平台分享
- 小说:战国变星际列强争霸,我秦风日记揭秘,横扫宇宙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