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和LG签署43亿美元电池大单!将联手韩企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
43 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三百亿出头。
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不是笔小钱;
对于 LG 新能源来说,相当于去年四分之一的销售额。
起因很简单,老美的关税卡得紧,从中国进口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很高,特斯拉不得不找本土供应商。
LG 在密歇根州的工厂今年 5 月才开始量产 LFP 电池,刚好赶上这波需求。
按协议,从 2027 年 8 月到 2030 年 7 月,每年要供货超过 10GWh。
算下来,三年就是 30 多 GWh,刚好够特斯拉北美储能项目塞牙缝。
要知道,全球储能市场去年的装机量都快 200GWh 了,这点量实在不算多。
有人说这是特斯拉在为摆脱中国供应链铺路,可看看合同细节就明白,专门注明了用于储能系统。
特斯拉的电动车电池,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宁德时代还是主力。
有意思的是价格。
老美本土生产的 LFP 电池,系统成本比进口中国的低 8%,但比中国本土生产的还是高不少。
特斯拉这步棋,说白了是被关税逼的,不是心甘情愿。
毕竟,谁不想用性价比高的产品?
这事一出来,不少人喊着特斯拉要和中国电池企业说再见了。
可看看数据,中国 LFP 电池在全球储能市场的占比超过 70%,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快一半。
LG 就算开足马力生产,三年 30GWh,还不到宁德时代两个月的出货量。
再说技术,LFP 电池的核心专利,中国企业手里握着一大半。
从正极材料到电池管理系统,我们的技术成熟度摆在那。
LG 虽然也在做,但量产时间短,良品率能不能稳定还是个未知数。
之前三星做电池,不也出过不少质量问题?
还有成本,中国的产业链配套有多完善?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一条龙服务。
老美本土缺的不是技术,是完整的产业链。
LG 建个工厂,原材料还得从南美运,加工设备不少得从中国进口。
算下来,成本优势根本比不过中国企业。
特斯拉自己也说了,找非中国供应商需要时间。
这话听着像是无奈,不像是主动出击。
毕竟,中国工厂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全球没几家能比。
要是关税取消,你看特斯拉会不会立刻把订单转回来?
三
韩国企业真能接得住这摊子?
三星刚签了 165 亿美元的芯片合同,LG 又拿了 43 亿美元的电池订单,韩国企业最近在特斯拉供应链里露脸不少。
可仔细琢磨,这像是老美本土制造政策下的特殊情况,不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星的芯片工厂建在得州,特斯拉的 AI6 芯片要靠它生产。
可三星的代工业务这几年丢了不少客户,能不能按时交货、保证质量,还得打个问号。
马斯克说要亲自盯着,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LG ,电动车电池需求放缓,才想着转型做储能电池。
把原本给电动车的生产线改一改,临时应付订单还行,长期稳定供货怕是够呛。
毕竟,储能电池和车用电池的工艺要求差得远,不是换个生产线就能解决的。
韩国企业的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在新能源电池这块,比起中国企业还差着截。
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占率快 40% 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独步天下,这些都不是靠一两笔订单就能撼动的。
从数据来看,中国 LFP 电池的产能占全球 80% 以上。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几十亿上百亿,专利数量甩同行几条街。
就拿能量密度来说,我们的 LFP 电池比 LG 的高出 10% 还多,循环寿命是多出 2000 次以上。
再说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都建了工厂,专门供应欧洲市场。
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的工厂也在投产,本地化生产能力一点不比韩国企业差。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电池供应全靠中国企业,效率高到让马斯克都竖大拇指。
储能市场这几年爆发式增长,中国企业早就布局好了。
从家庭储能到大型电站,产品覆盖全产业链。
价格方面,同样容量的储能系统,中国企业的报价比 LG 低 15% 到 20%。
要是没有关税限制,特斯拉用脚投票也知道该选谁。
技术迭代上,中国企业。
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这些前沿领域,专利数量都排在全球前列。
就算老美搞关税壁垒,中国电池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全球产业链分工了几十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中国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每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
就拿正极材料来说,中国企业的产能占全球 90%,负极材料占 85%,隔膜占 70%,电解液占 80%。
韩国企业想建完整的供应链,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说白了是为了适应老美的关税政策,不是否定中国供应链的价值。
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占特斯拉全球一半以上,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全是中国企业供应,效率和成本全球难找第二家。
马斯克心里清楚,真把中国供应链踢出去,特斯拉的利润得少一半。
再说,全球化的本质是效率最大化。
哪个企业不想用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老美的关税政策只是暂时的,迟早会调整。
等到那时候,特斯拉怕是第一个把订单转回中国企业。
毕竟,资本家眼里只有利润,没那么多意识形态的考量。
短期看,老美市场的订单可能会少一点,但全球新能源市场那么大,欧洲、东南亚、南美这些地方的需求正在爆发。
中国企业早就把目光投向这些市场了,宁德时代在欧洲的工厂满产后,供应特斯拉欧洲工厂绰绰有余。
长期来看,这反而是好事。
逼着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建工厂、设研发中心,把供应链扎得深。
韩国企业能在老美建厂,中国企业凭啥不能?
现在已经有几家中国电池企业在考察墨西哥市场,离老美近,又能规避关税,这不就是应对之策?
技术上,中国企业只会努力。
老美搞关税壁垒,正好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多核心技术。
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出来,中国企业说不定又能领先一个身位。
到时候,不是别人要不要中国电池,而是能不能抢到中国企业的订单。
最后总结
特斯拉和 LG 签个几十亿美元的订单,说白了就是笔正常的商业交易,犯不着上纲上线到 “去中国化” 的高度。
全球供应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根据政策调整订单很正常,没必要过度解读。
中国电池企业的实力摆在那,技术领先、成本可控、产能充足,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
不管老美搞什么关税壁垒,不管韩国企业拿多少订单,都改变不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点资讯/a>
- 证监会难辞其咎!7月4日,今日面对的四大消息全面来袭!
- 退休后还能领失业保险金吗?政策条件与特殊情形全解析
- 印尼对美送大单,越南关税受压,东南亚国家灵活选边
- 小说:战国变星际列强争霸,我秦风日记揭秘,横扫宇宙战舰!
- 2025年1月,巨蟹座爱情运爆棚,如何让感情更加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