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爱电竞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特斯拉和LG签署43亿美元电池大单!将联手韩企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

点击次数:52 发布日期:2025-08-04

43 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三百亿出头。

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不是笔小钱;

对于 LG 新能源来说,相当于去年四分之一的销售额。

起因很简单,老美的关税卡得紧,从中国进口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很高,特斯拉不得不找本土供应商。

LG 在密歇根州的工厂今年 5 月才开始量产 LFP 电池,刚好赶上这波需求。

按协议,从 2027 年 8 月到 2030 年 7 月,每年要供货超过 10GWh。

算下来,三年就是 30 多 GWh,刚好够特斯拉北美储能项目塞牙缝。

要知道,全球储能市场去年的装机量都快 200GWh 了,这点量实在不算多。

有人说这是特斯拉在为摆脱中国供应链铺路,可看看合同细节就明白,专门注明了用于储能系统。

特斯拉的电动车电池,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宁德时代还是主力。

有意思的是价格。

老美本土生产的 LFP 电池,系统成本比进口中国的低 8%,但比中国本土生产的还是高不少。

特斯拉这步棋,说白了是被关税逼的,不是心甘情愿。

毕竟,谁不想用性价比高的产品?

这事一出来,不少人喊着特斯拉要和中国电池企业说再见了。

可看看数据,中国 LFP 电池在全球储能市场的占比超过 70%,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快一半。

LG 就算开足马力生产,三年 30GWh,还不到宁德时代两个月的出货量。

再说技术,LFP 电池的核心专利,中国企业手里握着一大半。

从正极材料到电池管理系统,我们的技术成熟度摆在那。

LG 虽然也在做,但量产时间短,良品率能不能稳定还是个未知数。

之前三星做电池,不也出过不少质量问题?

还有成本,中国的产业链配套有多完善?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一条龙服务。

老美本土缺的不是技术,是完整的产业链。

LG 建个工厂,原材料还得从南美运,加工设备不少得从中国进口。

算下来,成本优势根本比不过中国企业。

特斯拉自己也说了,找非中国供应商需要时间。

这话听着像是无奈,不像是主动出击。

毕竟,中国工厂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全球没几家能比。

要是关税取消,你看特斯拉会不会立刻把订单转回来?

韩国企业真能接得住这摊子?

三星刚签了 165 亿美元的芯片合同,LG 又拿了 43 亿美元的电池订单,韩国企业最近在特斯拉供应链里露脸不少。

可仔细琢磨,这像是老美本土制造政策下的特殊情况,不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星的芯片工厂建在得州,特斯拉的 AI6 芯片要靠它生产。

可三星的代工业务这几年丢了不少客户,能不能按时交货、保证质量,还得打个问号。

马斯克说要亲自盯着,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LG ,电动车电池需求放缓,才想着转型做储能电池。

把原本给电动车的生产线改一改,临时应付订单还行,长期稳定供货怕是够呛。

毕竟,储能电池和车用电池的工艺要求差得远,不是换个生产线就能解决的。

韩国企业的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在新能源电池这块,比起中国企业还差着截。

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占率快 40% 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独步天下,这些都不是靠一两笔订单就能撼动的。

从数据来看,中国 LFP 电池的产能占全球 80% 以上。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几十亿上百亿,专利数量甩同行几条街。

就拿能量密度来说,我们的 LFP 电池比 LG 的高出 10% 还多,循环寿命是多出 2000 次以上。

再说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都建了工厂,专门供应欧洲市场。

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的工厂也在投产,本地化生产能力一点不比韩国企业差。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电池供应全靠中国企业,效率高到让马斯克都竖大拇指。

储能市场这几年爆发式增长,中国企业早就布局好了。

从家庭储能到大型电站,产品覆盖全产业链。

价格方面,同样容量的储能系统,中国企业的报价比 LG 低 15% 到 20%。

要是没有关税限制,特斯拉用脚投票也知道该选谁。

技术迭代上,中国企业。

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这些前沿领域,专利数量都排在全球前列。

就算老美搞关税壁垒,中国电池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全球产业链分工了几十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中国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每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

就拿正极材料来说,中国企业的产能占全球 90%,负极材料占 85%,隔膜占 70%,电解液占 80%。

韩国企业想建完整的供应链,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说白了是为了适应老美的关税政策,不是否定中国供应链的价值。

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占特斯拉全球一半以上,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全是中国企业供应,效率和成本全球难找第二家。

马斯克心里清楚,真把中国供应链踢出去,特斯拉的利润得少一半。

再说,全球化的本质是效率最大化。

哪个企业不想用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老美的关税政策只是暂时的,迟早会调整。

等到那时候,特斯拉怕是第一个把订单转回中国企业。

毕竟,资本家眼里只有利润,没那么多意识形态的考量。

短期看,老美市场的订单可能会少一点,但全球新能源市场那么大,欧洲、东南亚、南美这些地方的需求正在爆发。

中国企业早就把目光投向这些市场了,宁德时代在欧洲的工厂满产后,供应特斯拉欧洲工厂绰绰有余。

长期来看,这反而是好事。

逼着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建工厂、设研发中心,把供应链扎得深。

韩国企业能在老美建厂,中国企业凭啥不能?

现在已经有几家中国电池企业在考察墨西哥市场,离老美近,又能规避关税,这不就是应对之策?

技术上,中国企业只会努力。

老美搞关税壁垒,正好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多核心技术。

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出来,中国企业说不定又能领先一个身位。

到时候,不是别人要不要中国电池,而是能不能抢到中国企业的订单。

最后总结

特斯拉和 LG 签个几十亿美元的订单,说白了就是笔正常的商业交易,犯不着上纲上线到 “去中国化” 的高度。

全球供应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根据政策调整订单很正常,没必要过度解读。

中国电池企业的实力摆在那,技术领先、成本可控、产能充足,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

不管老美搞什么关税壁垒,不管韩国企业拿多少订单,都改变不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